火災搶救教育訓練係消防人員常年進行之訓練,可分為學科訓練與術科訓練,學科包括火煙判斷、建築物判讀、消防戰術運用及救災安全管理等;術科訓練包括各項車輛、裝備、器材操作,個人單項戰技及組合訓練等。
火災搶救教育訓練之學科訓練,目的在於瞭解火災搶救相關知識,經過長時間相關知識的積累,對於火災搶救問題進行多方面、多層次及長時間的思考,最後會由「知」道火災搶救之判斷要領,提升到對於火災搶救關鍵問題的掌握,對於火災搶救問題達到整體性的了悟,稱為「直覺思維」。
火災搶救教育訓練之術科訓練,目的在於熟練各種火災搶救動作,經過長時間的反覆訓練,對於救災動作掌握方式,除了大腦記憶功能,也產生肌肉本身的記憶,如同電腦打字的人,最初需要記憶按鍵位置,但熟練後不用大腦指揮,手指也能自然按到正確的按鍵,這種由「知」道如何操作救災動作,最後達到熟練操作,稱為「肌肉記憶」。
多數人普遍認為學習之目的在於「知」,只要達到「知」的程度即為已足。筆者認為「知」只是最初步的學習成效,火災搶救面臨急迫之情況,無論在狀況判斷或執行各種救災動作上,都不會有太多思考時間,這樣的時間壓力促使筆者思考,消防人員學、術科訓練成果僅及於「知」的層面,顯然不足,必須向上提升。於學科部分,由「知」提升至「直覺思維」,能在短時間內判斷出各種影響火災搶救因素之輕重緩急,蒐集最急迫、最重要的資訊,進行最急迫、最重要的任務部署;於術科部分,由「知」提升至「肌肉記憶」,能在短時間內由肌肉記憶協助,迅速且安全地操作各種救災車輛、器材、裝備,執行各項救災動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